当前位置:首页 >> 今昔开滦

南土熏风话往事
更新时间:2023-02-15 点击数:

唐山人,追朔其祖籍未必都是“唐山人”。

唐山因煤而兴市,100多年前,由外籍洋人技师、以广东人为主的工匠、以及大批的破产农民组成的矿工,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最早的开发者。细说唐山风情,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汇、南北文化相融的鲜明特点。

唐山的广东人

唐山在最初始的状态,曾经是广东人的半壁天下。

出身买办的唐廷枢即为广东香山人。他创办开平矿务局初始,就深知“用人最是急务,储才由为远图”(李鸿章告诫他的话)的道理。而他本人曾被李鸿章向光绪皇帝赞为:“熟精洋学,于开采机宜、商情市价,详稽博考,胸有成竹”,是个专家型的难得人才。唐廷枢建开平煤矿,他身边最早的“高管”几乎是一水的广东籍著名实业家和学者,如徐润(与唐廷枢共同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郑观应(曾任开平矿务局粤局总办,其在任上所著《盛世危言》影响惠及了后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一批伟人)、伍廷芳(1886年任开平铁路公司总办、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任民国首任美国公使、外交总长、财政总长)等;有就读美国著名学府、1881年学成归来的8位广东籍留美幼童,如吴养增、邝荣光、唐国安、梁普照等,其中,唐国安来开平煤矿成为唐廷枢的助手,后出任清华学堂第一任校长。这些广东籍青年才俊,几乎都是从开平煤矿起步,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工商业、近代科学与教育的开拓者,居功至伟,遂成大业。

开平煤矿作中国近代最早采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大批外国机器设备的投入使用,急需一批具有近代生产经验的熟练技术工匠来开动机器、维修设备。而唐山一带的人们大都是靠耕作过活,很少有人接触过近代机器。于是,唐廷枢就从广东同乡中招聘了一批技术工匠来唐山矿从事各种技术工作。由于广东人懂技术、工资待遇高、加之生活稳定,尔后来唐山的广东人逐渐增多,开平矿务局和开滦矿务局早期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882年时,在唐山矿第一批520名工人中,有120名是广东香山籍。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唐胥铁路的建成、铁路工厂的发展,又陆续有广东人来到唐山。截至1891年,广东人已经增加到500人。而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唐山的广东籍人已达到2500人左右。到上个世纪20年代,客居唐山的广东籍人已达2500人左右。

在人们的眼里,广东人更加果敢决断,敢为天下先。广东人是绝对的现实主义,对技术有天赋般的悟性,对商机的掌握超人一等。难怪洋务几大著名企业都有广东人率先创办,他们都是那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人,他们有着各种的海外关系,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信息储备者和开发者。从城市人文历史看,这些远道而来的广东人无疑是唐山这座北方工业重镇的最早开拓者。如今,广东人早年生活的遗迹已荡然无存,但他们在开发唐山过程中的历史功勋,应永存唐山人心间。

熏风南来的广东会馆

每一个地方来的人,都带来了一种文化、一种腔调、一种做派。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与本地人不同,这些广东籍员工大多是集中成片聚居。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就日渐增多,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子女入学、家庭纠纷、与本地人闹摩擦等等。其中有些问题单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于是,1882年,在唐廷枢的大力赞助下,成立了广东同乡会,办事和活动地点在唐山矿北门外广东街路北,初为临时建筑,后于1909年(宣统元年)建成广东会馆。

据《开滦煤矿志》记载:唐山广东会馆,占地3000平方米。前后两排10间正房作为大厅,东西两边10间厢房为活动室。整个建筑为坐北朝南的剧院式建筑。庭院前有一片高处马路的平地,由一个九层台阶与马路相连,平地中间铺卵石甬路,两侧大槐树下设有供游人休息乘凉的石凳,庭院与平地间为一道铁栅栏墙,透过铁栅栏可见到院里花池中盛开的花草。庭院中有一道砖格矮墙,矮墙后即时左右厢房和大厅。大厅的正门是高大的四扇玻璃格门,两旁贴墙为浮雕,一幅凸字门联分列大门左右。右书“歌风薰南土”,左书“道义沔湖阳”,迎面凸雕的横匾上四个苍劲大字“广东会馆”,为广东新会人陈照常所书。

进大厅后,迎门一个木制大影壁,上画“天官赐福、指日高升”的壁画。绕过影壁即为正厅,正厅上部高大的玻璃窗可透进重组阳光,下部场地摆放可供几百人落座的长凳,除在此集会外,平时还演戏、放映电影。大厅正北的墙上供有神龛,左右分供着天地君宗和唐廷枢的牌位(唐廷枢于1892年去世)。神龛左右又有四幅蓝底金字的木刻通长联分挂墙上。绕过神龛,左右又有侧门通向后厅,后厅比前厅小一半,筵席是即作为后台。整个大厅宽敞明亮、布置高雅,为唐山较早的文化活动中心。大厅外侧厢房第一间为书记室,室内挂有开滦创始人唐廷枢的放大照片,为平时同乡聊天、看报的地方。

广东会馆主要以联络同乡感情、举办同乡福利事业、帮助同乡解决危困为宗旨。会馆的会长和理事、监事均由开滦、南厂、商界、普通界(包括交通银行、启新、防疫医院、交通大学等)原处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其主要经费由开滦支付;同时会馆出租广东人义地给人耕种,收取少量租金。

可惜,岁月消蚀,这座曾标志着领近代开放风气之先的老建筑早葬于大地震废墟之中了。

最早的城市街区——广东街

对于有怀旧意识的老唐山人来说,“广东街”才是他们记忆中真正的街区马路。广东会馆就坐落在广东街上。

随着定居唐山的广东籍工人日渐增多,唐山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居民和街道。1900年左右,唐山出现了第一条城市街道——广东街(现在的广东街成为贯穿唐山东西的通衢大道——新华东道)。

上个世纪20年代,广东人的聚集地逐渐形成两大片,以唐山矿北侧为中心,沿广东街分布,如西山口北侧的孙家大院、唐山矿北侧的老厂大院(此处住有70余户广东人)、广东街下坡的广生堂胡同、孙家巷、东局子、财神庙街、菜市一带,在此住的广东人大多在唐山矿做工。另一片以铁路工厂(南厂)为中心。如仁字胡同、义字胡同、欧阳胡同、陆家街一带,铁路南面的同仁里、扶善里、宝善里、大兴里等。在这里居住的广东人大多在铁路工厂做工,其中包括早期的共产党领导人邓培。广东人在唐山的定居和繁衍,使唐山有了最早的城市居民和街道另一片以铁路工厂(南厂)为中心,居住的广东人主要是在铁路工厂做工。

来到唐山的广东人,除主要在煤矿和工厂做工外,还有人经商开店,或从事摆摊贩卖之类的行当。20年代时,广东人在唐山广东街开办的商号有经营药材的广生堂、广和堂、广源堂、广平安等;经营家乡食品的有广万祥、广吉祥、广隆昌、老陆婆等。1972年,一名美国记者威廉﹒约瑟夫曾来唐山拍摄了震前“建国路大下坡”,依稀可以想见当年老广东街的商业街区面貌。

孙中山、白崇禧与广东同乡

唐山近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受到了世人瞩目,同时也引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关注,他曾于辛亥革命前后,两次来唐山考察。
    1894年7月, 28岁的孙中山还只是南方边陲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医生,这年夏天竟在好友陆皓东的陪同下,到天津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虽然孙中山得到了洋务派众多重要人物的推荐,但李鸿章却并没有接见他。这之后,便有了孙中山第一次来唐山。据《唐山市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孙中山偕陆皓东来唐,看望广东同乡。”广东同乡会在广东会馆设宴招待了孙、陆二人。孙中山在陆皓东陪同下从上海抵达天津,继而来唐。在唐山,他参观了开平煤矿和铁路工厂,亲切看望了在此工作的广东同乡。
    1912年9月22日,辞去大总统职务后,担任中华民国铁路总监和全国铁路名誉会长的孙中山再次来唐。此行目的主要是考察唐山的工业和交通,陪同前来的还有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
    唐山各界民众在火车站召开了热烈的欢迎会。孙中山首先视察了唐山制造厂,向工人发表了讲话。邓培以广东同乡的身分陪同并在广东会馆设宴款待孙中山等。孙中山还视察了开滦矿务总局、启新洋灰公司和唐山铁路学校(唐山交大前身),并在铁路学校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受到与会者的热烈鼓掌欢迎。他说:“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座诸君不都投身于锋镝之间。况且学习采矿、筑路、建桥也是为了革命”。他还强调说:“要中国富强起来,就需要修铁路10万英里、公路100万英里。希望大家努力自学,以身许国,承担起历史重任”。孙中山还在广东会馆会见广东同乡并合影留念。孙中山在唐期间,还在华民工党中吸收一批骨干,如邓培、许作彬等为同盟会员。

1928年,白崇禧率北伐第四集团军与直奉联军作战,从唐山赶走了直鲁联军王琦旅并进驻唐山。白崇禧虽是广西人,但其所率部队中多为广东人,在直奉军阀多年统治下的唐山广东人,为同乡军队的到来欢呼雀跃,和北伐军相处亲密,并在广东会馆召开“恳亲大会”欢迎总指挥的到来,旅居唐山的广东人有近千人参加了这次大会,白崇禧对同乡讲了话,在广东会馆大门口拍记录影片并合影留念。近日,偶读白先勇先生所著《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见到当年的合影照片,当年广东会馆建筑形制得以重现于世,也算为老唐山补上一段远去的城市记忆罢。

         

李军  (本文大部分历史资料源自《开滦煤矿志》)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邮 编:063000
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3039256号-1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