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昔开滦

开滦井下矿工在地震时的生还历程
更新时间:2024-12-31 点击数:

唐山地震过去40 周年了,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飘忽而过。然而,唐山地震幸存者的记忆却永远也无法忘记。我们记住了亲人骤然而逝的痛苦,我们记住了地震的惨烈,我们记住了地震强加给我们的一切。

当然,我们还应该记住唐山地震时曾经出现过两个奇迹:一个是青龙县发生的奇迹,在地震前成功发布了临震预报,全县47 万人无一伤亡,创造了人类灾害史上的奇迹。准确地发布临震预报,这无疑是人类的福音。

一个是开滦奇迹,井下矿工震亡仅万分之七。开滦矿务局并不知道确切的临震日期,是在这种的情形下创造的奇迹。在可能发生地震的中长期背景信息已经出现的地方怎样进行适度的防震备灾,尽最大可能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开滦奇迹也许比青龙奇迹更有价值。

唐山大地震爆发那一刻,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唐山,不仅仅是地面,还有地下,开滦矿务局万名矿工滞留在地层深处。一批又一批的矿工安全脱险了,人们为他们庆幸,庆幸这不幸中的大幸。

世界地震领域的现状在于,发布中长期预报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发布临震预报却很难。地震专家即使发现了难以判断的临震信息,政府向公众发布临震预报也相当的难。临震预报的羊肠小道很崎岖,很朦胧,还很不好走。

这个“可能发生地震的中长期背景”的信息,开滦矿务局在哪里得到的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74(69)号文件。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地震形势会商会,多数人认为:今明年内可能发生5 至6 级地震;还有一些人提出可能有7 级左右强震的危险;也有人认为不会发生大于5.5 级的地震。

国务院强调:“报告中提到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在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开滦矿务局成立了地震办公室,主任是王建功。矿务局下属的各个矿、厂和院校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和机构。

2002 年9 月28 日,笔者有幸采访了王建功主任。他向我提供了一份马彩欣她们搞的调查报告,摘录如下:

开滦矿务局地震灾害破坏概况

开滦矿务局地处唐山极震区。井下极大部分遭受水淹,一个年产两千万吨煤炭的矿区倾刻之间濒临毁灭。
8 个矿和1 个建设中的矿都处在9 - 11 度烈度区内。在360 万平方米的建筑中,70%以上倒塌或严重破坏,输供电系统、铁路系统以及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等关键设施破坏严重。

大地震来临那一刻,唐山矿井下矿工先是感到了强烈的震风,煤尘轰然而起,什么也看不见。从底板方向传来的巨大的声响,由远而近,渐渐地就震耳欲聋了。

整个矿井激烈地晃动起来,人站不住,犹如一块木头,力不从心的听任大地震的摆布。

U型钢制的拱型支架接头,在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中发出巨响,令人恐怖的火花四处乱溅!煤巷木棚瞬间断裂,煤块像冰雹一样滚落下来。有的井巷薄弱部位产生裂缝、剥落、窜尖,甚至竖井井筒也产生了裂缝、片邦和错位……

当时,开滦矿工滞留井下1 万人左右,共震亡7 人,占井下工作人员的万分之七。唐山极震区:唐山矿零伤亡;10 度烈度区:马家沟矿震亡4 人,赵各庄矿震亡2 人;9 度烈度区:唐家庄矿震亡1 人。……

开滦矿务局地震工作情况

开滦矿务局于1975 年根据煤炭部和唐山市的要求,成立了地震机构。由矿务局革命委员会主任肖寒任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由生产、基建、行政、计划、财务、地测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地震领导小组下设抗震办公室和地震办公室。

抗震办公室负责开滦井上井下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震加固,地震应急对策的制定和落实。地震办公室负责开滦矿务局的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工作。

开滦矿务局下属各矿、厂、校(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抗震机构。

1975 年海城地震之后,根据地震部门对唐山地区震情预报,开滦所属各单位在地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检查了各单位的建筑物构筑物,制定了维修加固计划并组织实施。到7.28 地震之前地面完成了部分建筑物的加固(经过加固后的建筑物构筑物破坏情况轻得多)。

各矿井下安全出口、斜井、梯子间都进行了抗震性能检查和维修工作,大部分矿井井下设置了上井路标,老工人带领新工人认识上井路标。……利用幻灯、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地震知识。

王老给了我一份通讯报道:《无私无畏的带头人》(作者:张跃明)文章介绍了开滦范各庄矿采煤一区副区长王同焕在井下带领130 多名矿工脱险的事迹:

7 月28 日凌晨……(笔者略,下同),四周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巨响……采面剧烈地晃动起来,顶板冒落,煤壁劈邦,电断风停,煤尘飞扬……他随即大喊一声:“地震了,赶快往外撤!”……

不断抖动着的大巷里,由于断电,涌水不断上涨;由于断风,大家呼吸越来越感到困难……(在他们找不到路的情况下,王同焕和班长费玉春)两个人都气喘吁吁,浑身是汗……继续在半尺多深的涌水里奔跑。

路标!路标!”两个人几乎同时叫起来。前面的巷壁上清楚地用粉笔画着“去风井”的大箭头,旁边还写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
争取胜利。”他们顺着路标找到风井,终于胜利脱险。

“去风井”的箭头是谁画的?作者没有交待,路标只是通讯中的一个细节。笔者曾经下过井。星罗棋布的巷道,宛若城市的大街小巷。每一条巷道几乎都
是相似的。没有参照物,东南西北很难分辨。在几百米的地层深处,如果没有路标,仅凭头上的一盏矿灯,老工人有时也会迷路,找不到那个可以逃生的“风井”。

人们只知道,井下震害比地面要轻,往往不知道井下潜在的凶险。一旦断电停风40分钟以上,地下水会像猛兽一样咆哮着淹没矿井,各种有害气体也会窒息人的脆弱生命。

张庆洲:王老,万名矿工滞留井下,能够安全升井,靠的是什么呢?

王建功(很坚定):制度。

张庆洲:您能举个几个例子吗?

王建功:比如吧,一旦发生地震,要害部门领导必须立即到位。地震来临那一刻,

唐山矿断电停风,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

唐山矿负责通风的一位科长,当时正在家里。他爬出废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冒着强余震,立即奔向他的岗位。他是唐山人,他也有亲人,但是他顾不上,因为他是负责通风的科长!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断电了,电动绞车咋启动?在他的指挥下,就使双手代替电动绞车。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打开了全部风门,矿井自然通风,地处极震区的唐山矿无一伤亡。

再比如,制度规定:抢险队负责井下险情的排除。

范各庄矿抢险队,地震一来就想到了正在开凿中的范各庄竖井。啥叫正在开凿,就意味着几百米深的竖井里有正在作业的矿工!在强余震的情况下,范各庄矿抢险队迅速组织起来,奔向正在开凿的范各庄竖井。他们奔到了井口,但同样遇上了停电,电动稳车没办法启动!他们将无法运转的电动稳车改成手摇稳车,拴上保险梯、保险带系下井,把27 名工人从520 米深的竖井中一点点地安全提升到地面,避免了停电淹井可能造成的人员死亡。

在开滦矿务局,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有条不紊的抢险相当重要。有准备和没准备大不一样,如果事先没有抢险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吕家坨矿革委会副主任(副矿长)贾邦友与1000 多名职工,滞留在险象环生的地层深处。从采面撤到大巷,从大巷撤到井口,在一阵一阵的强余震中走完十几里路,攀上一千多米的陡坡,是何等的艰难?

这1000 多人中,有100 多名机关干部,有兄弟单位的打井队,有参加大会战的洗煤厂工人,有下井不足半个月的新工人,还有支援高产的40 多名女同志!在黑暗和恐怖中,谁也看不清谁。1000 多人在并不宽敞的巷道里,犹如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缓缓蠕动的长龙。

吕家坨矿的风井是竖井。竖井的梯子间是矿工生还的唯一通道。几百米深的竖井,铁梯子只能容一个人往上爬。他们头上是暴雨般的淋水,脚下是不断摇撼的大地。

人类的本能便是求生,任何人都想尽快离开险地!

开滦矿工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展现了一幅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悲壮场景,一束束矿灯光柱射向井口。这里没有拥挤,也没有嘈杂,只有贾邦友镇定自若的指挥:“女同志先上!”她们一个接一个地爬上了几百米高的铁梯,每攀上一级便向着生还靠近了一分。但她们毕竟是女人,腿打哆嗦,速度就慢了许多。一盏盏矿灯光柱无声地照耀着唯一的生还之路。

“新工人上!”……

“老工人上!”……

最后是干部,这是一群真正受人尊敬的大大小小的领导者。他们相当清楚:竖井内平时就淋水不断,铁梯子在潮湿中很容易腐蚀,极易发生危险。何况竖井已经震坏,铁梯子扶手如果不坚固,经过一千多人的手拉脚蹬,险情随时可能发生……

矿工们在井口一眼就能看见远处的工房,昨日的家已经夷为平地。但是先上井的人并没有跑回自己的家,都在强余震中焦急地等待,一直等到早上八点多钟,也就是说,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五个小时,副矿长贾邦友最后安全返回地面。吕家坨矿井下矿工无一伤亡。

一千多人在险象环生的地层深处死里逃生,如果没有出色的指挥,因混乱而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前,开滦矿务局假如没有地震预防措施,假如不检查维修竖井的梯子间,假如不清理各矿的风井通道……开滦矿工生还的希望还会这样大吗?无疑,这是开滦矿务局成功的开展开放型防灾备灾教育的收效!

(张庆洲)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邮 编:063000
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3039256号-1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