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昔开滦

开滦骡马运输往事
更新时间:2021-02-09 点击数:

2011年8月,中国铁道博物馆研究员杨玲女士来开滦交流,她给我一张骡马拉运煤车的照片,问这是不是传说中的马拉火车,,是开滦哪个矿的。我当即告诉她,这张照片不是开滦的历史照片。照片上是一头骡子拉着煤车从矿井的斜井里走向地面的画面,而开滦早期矿井没有用斜井出煤的历史。

开滦的早期建矿史,不仅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办准轨铁路,首开铁路运输先河,还组建了自营船队,驶向了蓝色的海洋。除此之外,在陆地其它道路上则是大规模采用了骡马运输。当时不仅井下使用骡马运输,井上的骡马运输状况更是令人惊奇。

在研究开平早期建矿史时,我一直在思考,当初建矿时,一没汽车,二没吊车,是靠哪些运输方法,才把那些沉重的大型设备和铁轨运到矿厂建设工地的呢?最近发现的一张照片解开了我的谜团。

这是一辆超大号马车的照片,马车轱辘的直径至少在一米二左右,车身的长度也比我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到过的马车长很多。最令人称奇的是这辆马车由六匹骡马牵引,一匹驾辕,两匹并列在其前拉套,最前面的是三匹骡马拉套。在这辆马车的首尾衔接处,可以看到另一辆车的车尾及大车轱辘和这辆车的马头相连,而另有三匹马在这辆车的尾部,这分明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马车队。马车驭手朝摄影者笑着,在他身后的车厢插兜上插着的马鞭足有一丈长。在马车的背后可以看到石渣堆和开平矿厂房的屋顶和大烟筒。从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解读出,开平煤矿的建设已具雏形,庞大的车队正在为修铁路和其它工程拉运石渣。唐胥铁路开通运行后,骡马拉运煤车曾成为中国铁路运输史的开端。外国记者曾写过唐胥铁路旁边的马厩的情况,以及龙号机车开行后马厩被弃用的报道。

尽管井上的骡马运输令人惊奇,但使用骡马运输规模更大的却是在井下。从开平建矿开始,到1957年,开滦经历了近80年的骡马运输。光绪二十一年,开平矿务局会办徐润在建平金矿寄故乡父老信中说“唐山共开大井两个,内有拉车牲口160头,马房造费42000两”。这个马房造费的数字相当于修建唐胥铁路预算的两倍,可见当时对井下骡马运输的重视程度。

至1912年开平滦州两矿联合经营时,井下有骡马544头,1930年增至1800头,1940年达2000头。为照料井下的骡马,井下各道巷都建有饲养骡马的“马厩”。大的马厩可以容纳30匹骡马。各马厩不仅配有套具间、麸料间和钉掌间,还在井上设有兽医站,兽医多为俄国人,少数为日本人。兽医定期为骡马检疫,淘汰骡马须经兽医批准。每匹骡马陪一名驭手,俗称“拉马的”。每匹骡马都有编号,佩戴着铜牌,在开滦博物馆里就展出着一枚编号为4405号的马牌。

关于开滦骡马的状况,革命先驱李大钊曾有过调查和论述,他在1919年3月9日发表了《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一文,他把工人的生活状况和骡马进行了鲜明对比,他指出:“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死了一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两角,若是死了,资主所出的抚恤费,不过三四十元。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了”。

1949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来开滦视察,曾问起过骡马运输的情况。当时,开滦矿务局井下仍有1200多头骡马承担运输。刘少奇在视察林西矿时,在绞车房和四号井天桥,望着那飞转的天轮,他关切地问林西矿军代表刘辉:“井下出这么多煤,通风情况怎样?井下有多少头骡子运煤?”刘辉回答说,井下有300多头骡子从事运输。刘少奇说:“井下一头骡子需要的氧气,相当于6个工人所需要的氧气。要设法改善运输条件,改善通风,让井下工人呼吸到新鲜空气。”人民政府代管开滦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改革,井下淘汰骡马运输的力度在逐年加大。

其实,开滦早在1929年8月就开始在赵各庄矿使用井下电机车,后又在林西矿、唐山矿、唐家庄矿先后使用电机车和柴油机车。但由于有些老矿巷道断面小,架线电机车只能到达有回风系统的石门,其它地方还要靠骡马运输,直到1957年才最后淘汰了骡马运输。

(杨磊)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邮 编:063000
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3039256号-1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