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夕开滦 >>开滦史话

旧开滦矿井建设的特点浅析
更新时间:2019-04-30 点击数:4221

开滦煤矿自1878年建矿以来,巳先后建成10座大型生产矿井。其中唐山、林西、马家沟、赵各庄和唐家庄五矿是在解放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企业自筹资金开发兴建的。另有范各庄、吕家坨、荆各庄、林南仓和钱家营五矿是在解放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统一拨款投资建成的。对比解放前后这10座矿井的建设开发过程,笔者感到,解放前建设的5座矿井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

特点之一:快速开发,早见成效,以煤促建

1912年以前,为不断扩充生产能力,满足市场上对开滦煤的需要,当时的开平矿务局和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开滦的两个前身)曾分别投资兴建了唐山、林西、马家沟和赵各庄四个近代矿井,共开凿出地面直达井下各生产水平的19个大型立井井筒(不包括暗井),由无到有地同步建成了与之配套的地面辅助生产和井下采运系统。在开发这些矿井时,旧开滦的决策者一直坚持快速开发,见煤就采,以采煤促基建的开发路子。

开平矿务局的第一个矿——唐山矿,是在一片荒芜的野地里平地而起的一座近代大矿,开发时没有任何现成的近代煤矿模式可以借鉴,从地面厂房、机修、运输、提升、通风、排水,到井下采掘巷道、采面、运输巷等等—切都得从头布置。是等地面、井下一切安排就绪再出煤,还是走先出煤再搞矿建的路子,是摆在当时开发者面前的两条路子。开平矿务局的创建者选择的是后一条路,他们先井下、后井上,先生产促基建,以煤为龙头牵动全盘建设。

唐山矿于1879年2月开始凿一号井,3月凿二号井。其中一号井深183米,井径4.2米,装备当时较先进的汽绞车用于提升,二号井深91.5米,井径4.27米,装备先进的抽水机和风机用于通风、排水。两井均为圆形井筒,石砌井壁,其施工量和技术难度在当时来讲都是相当大的。开平矿务局的开创者刻意选冲击层浅、见煤快的乔屯一带打井。井打下去后很快见到煤层,而见到煤层后立即在距地表61米处和91.5米、152.5米处,开通风巷和中、下运输巷开始出煤。从1879年2月开始凿井,于1881年秋就出了煤,1882年产量达3.8万吨,1883年达7.5万吨,到第四个年头的产量已达17.9万余吨。

1881年井下少量出煤后,地面的运输、销售及其它辅助设施紧随跟上。他们以出煤促运煤河的开挖,促唐胥铁路的修建、促机修、办公楼、厂房的建设,边生产边建设,采建并举,很快形成了近代煤矿的规模。

林西矿是在唐山矿之后,根据当时市场需求,由股东们二次集股于1887年冬开始筹建的。先开凿的南井(三号井)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竣工。1888年春又开凿北井(四号井),到1890年就开始出煤,当时产煤18656吨,第二年达到50751吨,到1893年即该矿出煤的第三年,其产量已上升到95172吨。

唐山和林西两矿由筹建到出煤,时间长的用三年,短的仅仅一年左右,可谓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矿井出煤后,规划中的矿井建设并没有停止,他们将新增加的产煤量立即投入到当时的市场竞争中去,又将这些售煤所得的利润反过来补充到矿井再建设中来。据开平矿务局帐略记载,唐山矿出煤后,1882~1884年售煤所得利32万两,1885年获纯利15万两,这些钱当时并未分红,全部用于补充基建开支和矿井再延深扩建工程。1884年井下巷道总长度已达32.18公里,1890年延深到第四水平,其产量达到259804吨,1898年又开凿了三号井,井深300米直达六水平,使产量达到527004吨。林西矿1892年正式投产后,产煤日增,并以煤促建。1914年将北井延深到四水平,井型由方形改为圆形,井壁由木板改为砖砌,1915年南井开始延深,1917年到达四水平,使产量由投产时的几万吨上升到60~70万吨。随着产量的增加,地面设施也得到逐步完善。

滦州官矿公司的赵各庄矿在开发中也是如此。赵各庄矿原打算建三个井筒,一号井提升,二号井和三号井为辅助井。1909年2月14日动工,由于在施工中遇到连绵大雨,地面出现塌陷14处,故—号井被迫停工。为早日出煤把二号井改为排水,重点开凿三号井,于当年底建成后即开始出煤。边出煤边建设一、二号井,到1910年5月二号井竣工。1911年一号井竣工时,赵各庄矿产量巳达62467吨,1912年时产量已达16万余吨。一、二、三号井边生产边建设过程中,1913年开始对二号井扩大井径,改木质井架为铁井架,并向三水平延深,1919年7月又开凿四号井并随后向三水平延深,到1920年时,赵各庄矿原煤产量达1805019吨。

旧开滦在开发矿井时,走快速开发,早见成效,见煤就出,边出煤边基建的路子,并不是没有规划地随采随建,而是刻意突出早出煤、早见效这条牵动全盘的生命线。许多规划中的基建工程,都是在井下出煤的促动下加速完成的,就象水到渠成一样,随着煤产量的逐渐提高,辅助生产环节也被促得急速赶上。这样一来,不但矿井开发规划中应有的项目被煤牵着鼻子得到快速完成,更主要的是企业在基建中可以不必长期压住大批资金,而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中去。

特点之二;由小到大,以土养洋,以煤补建

旧开滦建成的五座煤矿在规模上、技术装备上、产量上,都不是一般小煤矿可比的,它在许多方面首开了中国近代煤矿的先河,在当时可以与英、美等先进采煤国家的近代大矿媲美。可这些矿的建设过程却是采取由小到大、以土养洋、以煤补建的方式进行的。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北洋滦州官矿公司在建设马家沟矿时的作法。

旧开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建矿资金主要靠集股或向官、商借贷等渠道为来源,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象我们在计划经济下搞基建那样,一下子长期占用一大笔建设资金全部压在基建上。滦州官矿公司成立后,原拟建三个矿。一为马家沟矿,二为石佛寺矿,三为洼里矿,而初期共集得股本200万两,用这些钱建井、盖房、购置机器设备,加上人工物料是根本不敷三个大矿应用的。所以,在建马家沟矿时,为节省投资、减少资金占用,他们走了一条由小到大、先土后洋、以煤补建的路子。滦州公司先拿出7万两银子,在马家沟附近开办了一个陈家岭小矿(称为马家沟附矿)。陈家岭附矿原是由当地士绅贾成玺开办的一个小煤窑,滦州公司将其股本并入滦矿后,对土窑进行了改造,将草圈井壁改为木圈井壁,将提升辘栌改为绞车,地面铺上小铁道,将原7个井眼改造后留用了3个,开采两个水平。1907年10月14日筹办,1908年4月就出了煤,到1911年时三年内共出煤36万余吨。用这些煤一方面满足了马家沟矿建矿时锅炉、提升,以及生活等自用,另一方面将销售所得补足马家沟矿井基建的资金。

除了陈家岭之外,还在陈家岭周围又兴建了桃园、狼尾沟、印子沟等三个小煤井。这些小煤井工程不求大、不求洋,只以能出煤盈利为主。所以,马家沟矿从动工兴建起,其实就已有煤炭销售收入了。由于有了这些小煤井的支持,1908年7月19日,马家沟矿正式开始兴建,按当时近代大煤矿的规模,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开凿了两个井眼和一个马路眼,其中一号井深227.1米,井径6.2米,1909年9月27日竣工,勾通了一、二水平。二号井深117.2米,井径3.66米,不到一年的时间,于1909年4月27日竣工。在凿主、副井同时,开拓出井下道巷、石门、马车道等出煤系统。1910年4月13日马家沟矿即正式投产出煤,当年产煤53653吨,1911年产量达到123437吨。

其实,赵各庄矿的兴建走的也是马家沟矿的路子。为借鉴马家沟矿以小煤窑养大矿的经验,滦州公司决定在兴建第二个石佛寺矿时,先在石佛寺附近建赵各庄附矿,以赵各庄矿之煤养石佛寺矿。赵各庄矿动工后,由于采煤顺利,遂改变初衷,将原打算建设的石佛寺矿取消,而将赵各庄矿开发成一个近代大矿。

归纳旧开滦在矿井建设中的作法,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走少投资、快开发、早见效、以土养洋、由小到大、边生产边基建的路子,客观上是由于当时市场经济条件使然,主观上是他们一切从经济效益出发的观点所致。单就这一点来讲对我们今天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煤矿建设,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旧开滦在矿建中的作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以土养洋,先建小煤矿再发展大煤矿,必然造成重复建设,见煤就出,边生产边基建也给矿山的整体开发带来一些想不到的后遗症。旧开滦井下出现那么多暗井,就是由于当年开发时不能一步到位,生产后再行延深的结果,当然那时也受到技术装备条件所限。对于其中利弊得失,我们应当客观地分析,结合今天实际情况批判地借鉴。

(任荣会)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 2007-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电 话:0315---3024885 地址: